2016年以来,致力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计划在地方省市迅速推进。环保类PPP作为促进民间投资的重要抓手,对海绵城市项目的催化作用日益突出。然而,激流之下的海绵城市建设仍将面临多重暗礁……
近年,城市“看海”的新闻每逢汛期便屡见报端,“逢雨必涝、雨后即旱”成为不少城市的通病。而无处安放的雨水只得奔腾成河,反转的水文特征则引发更大范围的城市生态恶化,这些都开始倒逼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理念和方式的革新。海绵城市应运而生。它指的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,充分发挥建筑、道路和绿地、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、蓄渗和缓释作用,有效控制雨水径流,实现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。
解决城市内涝,建设海绵城市不失为当前较为理想的模式。早在2014年11月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》。2015年,迁安、白城、武汉和西咸新区等16个城市纳入了海绵城市的试点。2016年,北京、天津、大连、三亚等14个城市进入**批试点名单。
从市场层面而言,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有着万亿投资空间的巨大工程,这首先表现在中央财政给予试点城市的亿元专项补助。财政部发布的《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》明确,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,共分三年,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,直辖市每年6亿元,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,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。因此,中央财政在目前30个海绵城市试点和25个城市地下管廊的总投入将达到660亿元以上规模。